黃歌川冰裂紋繪畫的誕生
摘自【人間福報】2005年1月11日
文 / 黃河清
何謂蠟染與其特性
蠟染是利用蠟的防染特性,將圖案塗蠟以防著色的染色法。一般蠟染的技法主要是以銅製蠟刀蘸蠟液,在白布上描繪圖案,再浸入不同顏色染液浸染,反復進行相同過程,以營造多彩繽紛的畫面,後用水煮去蠟,再漂洗即可顯出所繪之圖案。除了將所描繪的圖案塗上蠟以防染之外,蠟染最奧妙之處在於,利用蠟塊龜裂所形成的冰裂紋,可增加畫面的趣味性與藝術性。蠟染主要是以棉織物作為媒材,所以它的應用範圍極廣。若以繪畫角度為出發點,則可繪製出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繪畫藝術,稱為「蠟染繪畫」。若從生活工藝的應用而言,可製作成圍巾、頭巾、衣裙、璧飾、門簾等服裝與生活裝飾品。有此可見,蠟染是少數橫跨繪畫藝術與工藝,兩者兼具的生活藝術。
蠟染的起源與世界各地發展狀況
蠟染的發明始於何時何處,世界各國專家眾說紛紜。日本專家佐野猛夫認為,蠟染約在二千五百年前,源於印度,至五世紀由波斯西傳埃及,七世紀傳至中國唐朝,約在七世紀至八世紀再傳入日本,公元一千年,才傳至爪哇。而美國專家Ernst Muehling則認為,蠟染始於爪哇,爾後傳至世界各地。另一位美國專家Vivian Stein在其著作中內述,蠟染可能始於中國或埃及,之後傳至世界各地。
不論蠟染的發源地在印度、爪哇、埃及或中國,但可以確定的是,相傳於公元前四百多年春秋戰國時代,盛行謂之「染缬」,屬於絲織物的染化技藝。史書上亦記載,墨子記述,見于染生絲者,不由嘆曰:「染于蒼則蒼;染於黃則黃。所入者變,其色亦變,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,故染不可不慎也。」由此可知,春秋戰國時代已有蠟染的出現,並非日本專家所認知,七世紀才傳入中國唐朝。唐朝可說是蠟染盛行的開端,當時有三種染缬技術,稱為「唐三缬」,即所謂的「蠟缬」、「絞缬」、「夾缬」,分別是今日我們熟知的「蠟染」、「絞染」、「板染」,它當時風行於全國各地,隨後傳至日本。日本於八世紀奈良時代開始流行,日本人稱它為「Rozome」或「Roketsusome」,至今已被列為日本珍貴的傳統藝術之一。
據說十七世紀蠟染傳入爪哇時,由於深受王親貴族的喜愛,加速了在當地的發展,因而建立了許多手工製造工廠。爪哇島上居民,對蠟染的技法,採世代相傳制,至今蠟染不但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,更與觀光產業結合,讓更多世界各國的人們,認識他們的傳統文化,在豐富觀光資源的同時賺取外匯。不過爪哇人稱的蠟染-「Batik」一詞,廣為世人所熟知卻是二十世紀的事。至於大陸目前只剩餘西南少數民族(特別是雲南苗族等),仍然延續著世襲相傳的傳統技藝薪火。他們的蠟染手工製品,地方色彩濃厚,也是另一個將民間藝術與觀光產業完美結合的鮮例。在西方國家方面, 1835年荷蘭人引進印尼的蠟染技術,在荷蘭設立工廠,從此蠟染正式傳入歐洲大陸。現今蠟染的發展,已不在局限於東方世界,德國、英國、法國、比利時、美國等國家都有藝術家、專家學者、產業界,投入蠟染藝術發展的工作。
革命性「蠟染冰裂紋畫」的誕生
四十年前,台灣畫壇知名藝術家黃歌川先生,偶然機緣發現此項中國古代的民間藝術-「蠟染」,當時黃歌川先生的水彩畫與國畫揚名於藝壇,但是他拋棄人人羨慕的知名成就,毅然決然地投入神秘的「蠟染世界」。在他創作過程當中,發現現有的蠟染技法有諸多缺點,以致難於推向至純繪畫藝術領域發展,例如技法、構圖皆為師承欠缺現代感,製作手續複雜亦難以學習、繁雜浸染上色與蒸煮去蠟手續,使創作者心思無法投入於藝術表現的手法上,以及冰裂紋製作困難與顯現不易等瓶頸,因而常被世人認定為工藝藝術。
黃歌川先生歷經漫長的研究與試驗的煎熬,他終於突破傳統藩籬,研製出「新」、「速」、「實」、「簡」的現代蠟染技法。構圖不限於幾何圖案,可自由發揮創作。製作方法簡單,省去繁雜的手續,創作花費時間縮短。技法易學、成果顯著,比一般傳統技法簡化許多。由於易於傳承,對推廣蠟染美術教育有極大的助益。其中在技法上最大突破就是冰裂紋製作變得容易,相對於將蠟染視為國粹的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國,至今仍無法突破此一瓶頸。黃歌川先生為了將此技法能夠順利推廣與傳承,區隔坊間傳統與現代蠟染技藝,重新定位為「蠟染冰裂紋繪畫」,將蠟染藝術推向另一個嶄新的時代。如同水墨畫、水彩畫、油畫般屬於純藝術的繪畫領域,與水墨畫並列為西方人士眼裏的東方藝術,並與世界藝術同步接軌,並駕齊驅,共創現代繪畫未來之新天地。